王雷 (上海圣博华康咨询有限公司 研究员)
对于当下很多来铁岭考察、投资的公司和个人,同事、同行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去铁岭?”紧接者着就是各种耳熟能详的“好言相劝”——“投资不过山海关”、“营商环境”、“喝酒伤身”……言而总之,一句话 ——“铁岭,为什么?”
01 铁岭,为什么?
与铁岭在现实投资中遇冷的情况相反,铁岭在网络娱乐语境中却炙手可热
随着脱口秀新星李雪琴一句“铁岭,宇宙尽头”,铁岭再次成为网络热词,成为网络大众喜闻乐见的梗。但是,恐怕很多90后、00后并不知道铁岭在他们出生之前就曾红遍大江南北。80-90年代,赵本山一句“大城市铁岭”,让铁岭第一次在国人心中有了印象。这句话中的反讽和自豪和当下网络热梗“北上广曹”有异曲同工之妙。铁岭,这座紧贴沈阳北面的地级市,由此成为东北乡土的象征。
那个年代,赵本山小品之所以能如此火,就是那种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东北幽默。其小品中的大多数内容都是东北乡土人物来到现代城市语境中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东北人特有的淳朴、善良、心直口快,在春晚场景中给无数中国家庭带来了欢笑和感动。东北“直男”赵本山就是这样在30年前提前成为超级“网红”、“霸权IP”。
时至今日,铁岭在网络流行话语中的意义,有了新的变化。李雪琴口中的“宇宙尽头”,不再是乡土,而是家乡。李雪琴说每当她在外遇到挫折,包括但不限于考研失利、出国受阻、工作不顺、感情迷茫,她妈妈都会让她回铁岭。对于像李雪琴一样的青年游子来说,家乡是这世界对自己最后的包容,是自我精神世界最后的疆界。就像鲁
迅笔下时时提及的家乡绍兴的人物和场景(闰土、社戏、祥林嫂、阿Q)、陈逸飞反复描摹的上海朱家角、木心晚年心心念念的乌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乡愁、自己的“宇宙尽头”。铁岭在无意中成了一个流行符号:一段横亘宇宙的浓密乡愁、一个寓意自由与包容的隐秘空间、一个直面世界与自我的终极场景……
这也许就为铁岭,这座现实中被大众遗忘、而又被流行文化符号化的“大城市”发展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这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另一种可能。40年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中国人带来了涌入城市的冲动和城市生存的焦虑。铁岭既是这种路径的精神起点——城乡二元身份反差焦虑(出走),也是这种路径的终点—亲
情回归、故乡包容、身份认同(回归)。中国人城市化的精神路径在铁岭形成完美闭环。
铁岭也许能为中国众多四五线城市闯出一条“逆城市化”之路——精神归乡之路、灵魂探索之路、解压疏放之路。通过场景打造、内容文创、创新体验,在铁岭打造另类文旅体验,把铁岭这座“流行符号城市”的“精神富矿”进行“流量变现”。
但是,很多人会问,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乡愁,凭什么让人们来铁岭?全国无数正在兴起的旅游目的地,难道不会严重分流目标客群?……一句话——铁岭,凭什么?
02 铁岭,凭什么?
来到铁岭,除了工业时代的各种工业设施遗存、《乡村爱情》中的各种现实静态场景,剩下的就是一座标准东北三线城市的萧条街景。但是打开抖音、快手、脱口秀,无数东北网红说着铁岭话,蹭着铁岭热度。
这就是铁岭第一大优势:热度。铁岭是现成的“流行文化符号”,这给铁岭提供了巨大的先发优势。铁岭恐怕是所有东北城市中的最著名的一个了。很多人说到铁岭,都立刻能接上“宇宙尽头”。在网络语境中,铁岭意味着疏离北上广、有趣、特立独行等等意涵。这就给“去铁岭”、去“宇宙尽头”这种行动,戴上了“行为艺术”的光环。这与当下年轻人喜欢的特立独行、标新立异暗合。中国年轻人的“精神自由期”在原生家庭和社会现实的双重挤压中,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从22岁大学毕业到三十而立成家立业,中国青年只有8-10年来完成精神成长的人生课题。这其中的迷茫、焦虑、无助,都需要宣泄的出口。铁岭所代表的疏离和反差趣味刚好符合他们“轻轻的叛逆”诉求。
其次,铁岭超高的网络热度和荒寂现实形成巨大的反差,话题感十足。当下年轻人的旅游偏好就是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目的地和游玩方式,既能彰显个性,又能表现品味。同时,目前在地旅游蓬勃发展,各地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旅游带来巨大提振,但是同质化和恶性竞争也接踵而至。趋同的文旅体验让广大受众对新鲜刺激的“玩法”有超高的渴求。年轻一代对游戏和剧本杀的沉迷就可见一斑。因此,只要在铁岭想出新奇的产品和玩法,提升接待能力和服务能力,就能吸引全国客群前来体验,强烈的反差感将造就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这些并不能展现铁岭的全部内涵和巨大价值,要想阐释这些内容,必须要重新审视铁岭和其所处的东北区域的历史语境。我们必须追问:铁岭,是什么?
03 铁岭,是什么?
铁岭是一个文化现象,是一个流行文化符号。深深植根于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但是对于铁岭脚下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核,却一直缺乏深入挖掘和深刻解读。铁岭,最早是作为东北乡土文化的场景切片,以小品作为艺术场景载体进入大众视野和流行文化。此后,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乡土文化艺术家以东北乡土文化为内核,扩大表现形式,拍出《马大帅》、《乡村爱情》等多部龙头影视作品,成为国内常演不衰的“霸权IP”。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铁岭文化=东北文化,铁岭就是东北文化的象征和代言人。
但是赵本山等人诠释的东北文化是有时代局限的,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内所做的艺术呈现。东北文化的内涵,不仅仅是乡土的亲切感。东北文化,更应该被称为东北亚文化,是国内众多汉化地区文化中出现最晚、却最为流行的亚文化。
东北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近代东北地区的开发和人口导入而发生自然历史进程。东北在明清之际虽然有满清的开发,但是随着满清入关及随后的限制人口流入政策,直到清末东北依然保持着地广人稀的“真空”状态。
清末的政局混乱和基层失控,给了贫困的华北平民阶层移民东北的机会。大批的华北汉人(以山东、河北为主)汇成了“闯关东”的滚滚洪流。此时的东北成了这批深受核心汉文化圈熏陶的汉人的第二故乡。但是,关内汉人在移民东北扎根东北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特征。敢拼敢闯、不服就干、能说会道、能唱会跳、尊重女性……这些特殊的群体性格特征都跟关内中原汉人截然不同。为什么饱受2000年封建儒家文化压抑的中原汉人来到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性情就如此大变?
也许,广阔的地理空间、丰富的物产、严寒的自然环境,能够给出答案。广阔的地理空间,众多的无主可耕之地,让人有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预期和勇气,敢闯敢拼的闯荡精神就此诞生。丰富的物产,让人有了富足回报的预期,有了实干的自信和底气。严寒的环境,逼迫人们必须抱团取暖,让人必须采取“有话直说、不服就干”这样的最简沟通方式,降低沟通成本和组织成本。就是这样,在白山黑水之间,无奈出关的关内汉人在艰苦创业、战天斗地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的后代也成长成一个个元气饱满的精神小伙和精神少女。从此,荒凉孤寂的东北边疆变成了生龙活虎的塞上江南,成为广大汉人的精神原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五个汉文化平原中心区(前四个依次为中原、关中、四川、江南),为中华的复兴贡献了无尽的物产,输送了无数英雄儿女。
铁岭就是东北这片神奇土地的场景入口,就是东北精神现实诠释,就是东北文化的代言人。铁岭是东北精神财富的守夜人,肩负着振兴东北文化的重任。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东北文化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东北的区域开发对民族经济和民族性格重塑的重要性,在世界近代史上只有美国的西进运动可以相提并论。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兑现战前承诺,允许平民向西部边疆移民,从此开启了著名的“西进运动”。到1900年美国扩张到太平洋沿岸后,西进运动才正式结束。西部边疆的开发重塑了美国的经济版图、人口结构和民族性格。其中尤其是民族性格最为显著。1865年之前,美国人的经典形象是弗吉尼亚新英格兰的绅士和南部庄园主。到1900年之后,只有西部粗犷的牛仔才是世界公认的美国形象象征,并通过美国西部电影的形式,传遍整个世界。“牛仔文化”自此大行其道。
如果东北故事能够对标西部故事,东北文化能够比肩牛仔文化,东北和铁岭将是怎样一番景象?如何讲好东北故事?如何用铁岭场景讲好东北故事?如何让游客通过铁岭场景体验东北故事?这既是东北转型的巨大机遇,更是铁岭腾飞的难得机遇。
所以我们的回答是:
铁岭?
铁岭!
[扫一扫、加关注]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商城路889号C3幢3楼 咨询热线:18001896285 办公电话:86-21-58996072 网址:http://www.ssupc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