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圣博华康城市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励凌峰
近二百年来,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现代城市发展的空间形态和产业结构,几乎每二十年就要进入一个崭新的周期。人类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寄予了美好的期望。
细数着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脚步,我们不由的担心今后的城市在科技和时尚的引导下却会变成穿着中山装的城市形象,没有价值区别的城市。我们追求过城市绿化和生态,追求过容积率,追求过总部经济,也追求过历史和文化的标签,还会有不断的追求。但是每一个追求的结果都成为了时尚的普及,而最后成为同质化的竞争,使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反而变得恶化起来。所以,我们回过头来会问,城市的价值在哪里,我们传承历史,我们能为未来的历史留下什么。在一百年后、五百年后谁会说这就是庞拜,这就是罗马,这就是巴洛克,这就是平遥呢?
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时间段,每一个运营城市的群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没有必要在时代的潮流中都追求同一个节拍,同一个音调。大海的运动是每一个不同的浪花,每一种不同的力量来推动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而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来自于所有不同城市的价值追求。
城市的价值在于城市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于城市智慧的历史延续,在于建立人本主义和文化的回归。越来越多的文化地产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应运而生。国家把文化产业大发展先于新型城镇化定位为国家战略,也是希望新一波的城镇化浪潮要以文化为根。
文化地产作为文化发展的载体和平台毫无置疑会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之一。这给我们过去十年已经在从事这项事业的创意人,重新带来了一个新的社会认识,春天真的来了。
各个地方的影视产业基地、文化创意园区、动漫制作基地、主题文化公园等等如雨后春笋般在城市中蔓延开来。但唯美的设计和炫丽的招牌并无法掩盖徒有虚名的内在,三分之二的项目在拿概念圈地,另外三分之一的项目也走进了收益遥遥无期的不归路。
究其原因,文化地产再也不能以传统开发地产或开发区的模式来规划建设。首先,策划方式是不一样的,区别于开发区围绕产业大作文章,文化地产更看重以人文环境打造,积聚创意阶层为主旨,它需要以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为双重条件去思考我们的定位、功能和业态,它不再是简单的功能分块,是马赛克式的业态混搭与跨界。
其次,文化地产的设计思维是不一样的。传统开发区的设计以满足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为主线,更多是以我们要制造的产品特性来设计层高、道路和结构等。文化地产要通过以传承城市文脉和体现当下文化主题为使命,人本的回归成为设计的灵魂。如何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文化阶层能呈现出他们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生命力和彰显身份的文化品味成为设计师们突破的课题。
重点是,它们的运营思路是不一样的。运营一个文化地产其实质是在打造一个“文化之邦”。我们现在是要通过一个园区的建设,将所有的资源集中在一起,社会效益是推动在园区的文化产业企业与园区一起成长;经济效益是对园区的投资商、经营商、品牌管理商得到全程价值链的实现。我们即要成为资源集成商,有强大的整合资源的能力,又要成为服务集成商,能满足不同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这是一种新的好莱坞的模式:制片人买断电影剧本,然后找到投资商、找到演员经纪人,找到拍片的场所、广告植入商、找到发片人、推广包装、然后开始拍电影,做了一个服务业价值的最高端,这就是资源集成商和服务集成商。文化产业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积聚并 产生效益。
十年的专注让我们已经领先一步,已经得到了很多文化产业平台和载体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文化大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浪潮下,从城市价值的视野来探索文化地产的策划、规划设计与开发运营等原则和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祉福于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与所有价值相关者共同分享文化地产开发的成功,能够送城市一个有价值的未来。